种子用户的选取原则
获取用户的第一步是什么?我们回顾一下“用户养成”模型的用户接触及认知环节:锁定目标用户群体,识别用户认知水平,用户在线上、线下各渠道的分布密度。
我们想必都知道,哪怕是同一个产品的用户群体,也有非常多的类型,若技用户人数的金字塔分布进行分类,一般能够分为四类,如图所示。
用户人数分布金字塔
第一类是对其他同类用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KOL用户(关键意见领袖,特定业余领域的专家或者具有大量粉丝的各色网红,通常俗称的大V 1:第二类是热爱体验新鲜事物、乐于分享传播的用户;第三类是对特定产品具有特别强需求的用户;第四类(剩下的大部分群体)则属于,构成用户金字塔底部的普通用户,他们的影响力有限,也并不激进。
对这四类用户,目前互联网业界的主流看法是,早期产品(包括种子期及萌芽期)应重点培养第二类(尝鲜)、第三类用户(强需求),而更多地向互联网企业转型(或者尝试主营业务之外的互联网项目)的传统企业高层则往往偏好于第一类用户(KOL)。
事实上,这些观点都没有绝对的“对错”,他们都有各自的适用产品、适合a勺|情境,另外对企业资源的门槛也有不同的要求。例如KOL用户,就需要企业有人脉或者—定的资金实力才能“请得动”。下面我详细分析—下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应优先寻找哪种类型的种子用户。,对于“体验门槛”较高的产品-前文也谈过,通常是指需要支付一定费用,或者用户学已成本较高,或者是需要较高“信任成本”的全新产品,例如金融理财类产品、020类产品(如滴滴打车)。
对于这些高门槛类产品,站在用户角度看,他的内心对这类全新产品是充满高度“不确定性”
的:“与我原来的习惯相比,使用新产品的效果真的能获得更高的效率(收益或其他好处)吗?”
心理学界早已验证,人们面对“损失“的心理敏感度是面对“获取”的两三倍(意即我们掉了1 00块钱的心情郁闷程度与捡到200百块钱的心情喜悦程度等同),故此,若用户花心思体验产品,就好比先付出了一定的“成本”,而得到的“回报”却是不确定的,因而普通用户体验新产品的欲望低下。这个时候,第二、三类用户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,通过他们的率先使用、,口碑传播、分享等逐步打消普通用户的疑虑。
对手“体验门槛”较低的产品,诚然,通过第二、三类用户作为“突破口”会较为容易,然而,这会给种子期解决方案的验证埋下“祸根”—毕竟这两类用户对产品的需求较普通用户强烈得多,故此在短时间内的“行为反馈”数据往往会较为乐观,并最终导致团队对产品方向的“误判”。
毕竟第二、三类用户可能只是产品主流用户数目的一小部分,而产品最终盈利靠的用户群体是哪类7当然是普通大众用户,至少占了80%的比例。故此,种子期的目标卜—’验证解决方案是否成立,更多的应该站在普通(大众)用户视角。 5这个时候,对于“低门槛”产品,完全没必要挖空心思寻访第二.三类用户;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种子期阶段并无“推广”要求,对于一个还远远称不上产品的“解决方案”,无论是KOL,还是第二、三类用户群体,若将“产品”过度传播出去了,非但会吸引不少非潜在用户(会产生许多干扰数据),甚至还可能提前让潜在竞争对手获知产品创意,弊大于利。
至于考虑KOL用户的时机,我建议当产品渡过了种子期,在萌芽期后期或者产品成长期之后会更合适。
相关文章推荐:
热门阅读推荐:
图文精选:
-
如何学习淘宝从0到1建立会员体系
会员和积分是用户体系中密不可分的两兄弟,建立会员权益时也可考虑和积分打...
-
用户生命周期模型在用户成长体系中的应用
用户生命周期模型,如下图所示,是从企业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到完全终止关系...
-
如何通过用户分层,快速驱动用户增长?
用户分层的意义在于帮助运营人员,更好地梳理用户所处的流程状态,进而可以...
-
为什么你做的用户画像模型不精准?
用户画像的应用场景甚多,但即使是从事这方面研发的人,对其内部逻辑也是似...
-
携程是如何做用户画像的
用户画像作为“大数据”的核心组成部分,在众多互联网公司中一直有其独特的...